观速讯丨打造高品质生活 西青区民政局加快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06-12 16:38:45 来源:津云

津云新闻讯:记者获悉,近年来,西青区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行“党建+”模式,持续推动党建与民政事业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注重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好发挥兜底线、惠民生作用,让民生服务和保障工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优化养老服务 实现提质增能“加速度”


(资料图)

近些年来,西青区深入实施“养老服务提升三年行动”,打响了一批养老服务品牌,构建了“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的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

在优化养老服务空间布局方面,西青区持续推进实施西青区养老机构建设计划清单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任务清单,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医养康养结合,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在提升智慧养老服务功能上,西青区民政局不断提升区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数据化应用水平,集成养老政策推送、老年助餐申请、“时间银行”活动信息、便捷服务等应用场景,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信息对接;聚焦高龄独居老年人需求,全面升级“一键通”应急呼叫服务项目,打造“智能养老管家一键通服务平台”。

在推进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协同发展方面,围绕打造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感受高品质的“西青养老”服务品牌,西青区民政局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能力提升区级评价标准,采取统一接收养老设施、统一招投标、统一考核、统一监管的方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运营。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塑造救助品牌“新矩阵”

除了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西青区深入实施精准暖心行动,坚持实施“预警+推送+探望”三项机制,积极开展精准救助能力提升、兜底保障链资源等项目,推动社会救助更加温暖、更加高效、更加精准。

西青区持续织密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深化“政策找人”机制,推进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实现跨部门数据整合共享,搭建救助政策咨询、困难对象识别、应急救助帮扶等应用场景,关注困难群众,实现应助尽助;进一步完善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加强基层经办人员业务政策培训,促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

与此同时,西青区高效配置资源,聚焦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升主动发现和救助能力,完善街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深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动设立街镇级慈善帮扶基金,激活慈善资源,助力社会救助。

西青区还实施立体监管,筑牢社会救助“防火墙”,强化业务指导,建立街镇救助工作联络、重点项目跟进、信息筛查甄别等三项制度;严抓政策规范执行,深入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第三方审计和街镇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评价,确保救助金顺利发放;加强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和社会救助信访事项处置机制,以全方位、立体化综合监管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高效、廉洁、规范。

聚焦社区民主协商 掌握社区治理“金钥匙”

西青区民政局锚定社区治理的多元性、注重治理过程的互动性、倡导社区工作的协调性,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党建载体,激发工作活力,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

在构建新型民主协商体系上,西青区民政局细化社区治理“参与度”,完善社区协商治理机制,坚持以党建“金钥匙”打开基层治理“千把锁”,深化和谐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治理项目化转型,深入推进社区协商机制探索项目三年计划,实施“社区大协商、网格小协商、线上云协商”升级版,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作用;赋能升级138个“社区共建你我他”民主协商项目,注重协商会议代表性、实效性,解决好事关群众生活问题。

在激活居民自治动力源方面,西青区民政局打造活力新城“样板间”。充分发挥在全市率先实现街镇社工站全覆盖的优势,运用专业力量统筹发展社区项目,服务“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持续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社区新基建、老旧社区改造等工作,创新推出楼门文化原创品牌,创新开展楼道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社区三微治理”。

另外,西青区多维度淬炼强基赋能,锻造基层队伍“生力军”。加强基层减负工作,规范社区机制牌子,提升居委会队伍建设量级;加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完善“1+11+N”社工站服务体系,积极创新微公益、微规约、微课堂“社工三微治理”,激发社区工作活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下一步,西青区民政局将持续推动党建与民政业务深度融合,深度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心组织开展“兴干事之风、提成事之能”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打造党建品牌,吹响民生保障“集结号”,画好民生服务“同心圆”,奏出为民爱民“最强音”,努力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津云新闻记者 田巧梅)

关键词:

X 广告
公司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快递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